在赤峰市林西县大营子乡曾经被视作“废弃物”的玉米皮,正经历着一场华丽蜕变。如今,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玉米皮,在巧匠手中化作栩栩如生的吉祥物,不仅成为林西文旅的 “形象代言人”,更让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富民硕果。
一片玉米皮 绘出文旅新名片
走进林西县大营子乡东升村的玉米皮手工艺品加工车间,一面展示墙格外亮眼:憨态可掬的生肖造型、灵动逼真的山水图案,以及一尊融合了当地山川风貌的吉祥物“林小丰”,皆由玉米皮剪贴拼接而成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作品上,玉米皮的自然纹理折射出古朴光泽,仿佛诉说着这座北方小城的生态之美与人文底蕴。
制作“林小丰”
“‘林小丰’的设计暗藏玄机——头顶的弧线取自大冷山轮廓,手里捧着的瓜果蔬菜则象征丰收。”非遗技艺玉米皮贴画推广人孟显荣轻抚着作品介绍,“我们想用最本土的材料,讲好林西的故事。”
展开剩余67%如今,这尊玉米皮贴画吉祥物已成为林西文旅的“活名片”:在福山景区的游客中心,它是合影打卡的“明星”;在羽毛球赛场上,它是传递地域风情的“使者”;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的直播中,它更是带动话题量破万的“流量担当”。“很多游客都是被‘林小丰’吸引来的,想亲眼看看这玉米皮做的艺术品背后,藏着怎样的林西。”大营子乡党委书记刘祥军笑着说。
指尖传技艺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
“以前哪敢想,烧火棍能变成‘金宝贝’?”东升村村民张淑芳的家里,几捆处理好的玉米皮整齐码放,她正专注地给“林小丰”的靴子部分粘贴玉米皮。只见她指尖翻飞,将泛黄的玉米皮剪成细条,层层叠叠粘在底板上,原本平淡的材料渐渐有了立体感。
张淑芳口中的“金宝贝”,正是玉米皮贴画这门非遗技艺。几年前,林西县妇联组织技能培训班,邀请任慧敏老师授课,张淑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,如今已能独立完成吉祥物复杂部位的制作。“上半年光做‘十二生肖’系列周边,就赚了2000元,比种两亩地还划算。”她的笑容里满是自豪。
在林西,像张淑芳这样的“新农人”还有很多。不同于传统作坊模式,当地创新“非遗 + 庭院”模式,村民在家就能接单生产。孟显荣记得,最初教大家处理玉米皮时,有人嫌工序繁琐打退堂鼓,“现在不一样了,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,连小伙子都来学。”玉米皮文创产业已在7个乡镇、2个街道、8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,建立了1个文创产业孵化基地,5处制作车间,2处手工坊,直接带动了150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。
直播连城乡 小产品走出大市场
“家人们看过来!这只‘林小丰’纹路多清晰!下单就送玉米皮小挂件!”在东升村直播基地,主播矫立颖手持玉米皮贴画吉祥物,镜头前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。
为让吉祥物“走出去”,林西县在东升村建起直播基地,培训村民当主播。“刚开始播的时候,没人知道玉米皮能做这么精致的东西,我们就现场演示剪、粘过程,慢慢吸引了粉丝。”矫立颖说。
线上热销带动线下产业链升级:村里统一收购玉米皮,按质分级定价;妇联组织骨干艺人研发冰箱贴、书签等文创产品;合作社负责质检包装,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。“从田间到直播间,一根玉米皮带动了种植、加工、物流等多个环节,形成了闭环产业链。”县妇联主席刘桂芳介绍。
秋日的林西,田野里的玉米秸秆在风中摇曳,而农家院落里,玉米皮正被赋予新的生命。从烧火废料到文旅吉祥物,从指尖技艺到富民产业,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智慧与巧手,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,也让乡村振兴的画卷越画越生动。(张浩、孔令雪)
来源:林西县委宣传部
发布于:北京市2024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,在线杠杆炒股平台,网上的股票配资怎么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